2009/10/31
Ucloner 3.5.0 发布
专门针对 Ubuntu Linux 而编写的系统备份、恢复、克隆及批量部署工具 Ucloner(原名 Ubuntu-cloner)于昨日发布了新的 3.5.0 版本。Ucloner 3.5.0 添加了 Ubuntu 9.10 支持。
关于 Ucloner 的使用注意事项、已知问题及下载地址,可在 Ubuntu 中文论坛找到。
{ Thanks pt. }
学会使用文献管理工具
为了学习如何搜集与整理文献,我在网上查了许多资料,它们大多是经验之谈,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鲜有涉及文献管理软件的选择与使用的。我也看过一些博士写的科研心得,谈及有关文献管理方面的内容时,给出了一些较为低效的方式,譬如:
- 下载电子版文献时(caj,pdf,html),把文章题目粘贴为文件名。
- 不同主题存入不同文件夹。文件夹的题目要简短。
- 看过的文献归入子文件夹,最起码要把有用的和没用的分开。
- 重要文献根据重要程度在文件名前加001, 002, 003 之类的编号,然后按名称排列图标,最重要的文献就排在最前了。
- ... ...
其实,有许多种文献管理软件,譬如 EndNote、NoteExpress、Biblioscape 等,可以让它们成为我们搜集与整理参考文献的好帮手。选择一款称手的文献管理软件,并积极地在文献管理中使用它,这是研究人员必做的一项功课,它们可以让你深刻感知文献的搜集与整理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具体有哪些文献管理软件可供你选择,由于我大部分时间是在 Linux 平台上工作,下面只介绍几款 Linux 下可供选择的文献管理软件(在 Windows 平台也可运行)。
- JabRef: 这是一款使用 JAVA 开发的文献管理软件,可以输出BibTeX格式的文献信息。BibTeX 格式的参考文献信息文档可以由 TeX 文档中进行引用并处理生成可阅读的 PDF 文档。即使你不使用 TeX 来写论文,仅仅使用 JabRef 来管理文献也是可以的,另外借助一些工具可以将 BibTeX 格式文件转化为 MS Word 文献管理格式。
- Bibus: 用Python写的,使用MySQL或SQLite(任选其一)数据库储存参考文献数据。它能在 OpenOffice及MS Word中直接插入引文,而无需安装宏或插件,并自动生成参考文献目录。其功能目前已与商业软件Endnote,RM接近,支持 Unicode,支持中文。
- Zotero:这是 Firefox 的一个扩展,可以帮助你收集、管理和引用文献资料。它的主要特色就是与网页浏览器高度集成,可以很方便地保存、管理你所浏览的网页,也很容易添加阅读笔记。当然,Zotero 也可胜任一般性的文献管理,可以导出各类文献数据,并且目前已支持文献数据网络共享。
其实无论采取哪一款文献管理软件,它们通常都具备将文献信息存导出为 BibTeX 数据文件的功能,利用 BibTeX 数据文件并结合你所使用的排版软件,即可实现在文档中引用文献。这一流程如下图所示:
最后再推荐一个在线文献管理网站——新科学(http://www.xinkexue.com/) 可以进行在线文献管理,还可以撰写读书笔记,并且支持在线评论等功能。
禁用/开启 GNOME “最近的文档”功能
用的是 GNOME 桌面,如果不希望他人看到你最近都看了哪些“机密”文档,也许你会想方设法地关闭 GNOME 好意为用户默认开启的“最近的文档 (Recent Document)”功能,本文会告诉你几个常用的小伎俩。
要禁用 GNOME 菜单中的“最近的文档”功能,可以这样做:
$ echo "" > $HOME/.recently-used.xbel
$ chmod 400 $HOME/.recently-used.xbel
$ chmod 400 $HOME/.recently-used.xbel
要是将来反悔,想再开启这一功能,可:
$ chmod 600 $HOME/.recently-used.xbel
利用 Linux 文件系统的小缺陷也可以实现关闭“最近的文档”功能,譬如:
$ rm $HOME/.recently-used.xbel
$ mkdir $HOME/.recently-used.xbel
$ mkdir $HOME/.recently-used.xbel
还可以利用 Nautilus 的脚本 (Script) 功能让上述关闭和启用“最近的文档”更“易用”一些,只需将下述 Bash 脚本:
#!/bin/sh
# Enable/Disable Recent Documents Menu in Gnome
if [ ! -f "$HOME/.recently-used" ]; then
echo "" > "$HOME/.recently-used.xbel"
chmod 600 "$HOME/.recently-used.xbel"
fi
if [ -w "$HOME/.recently-used.xbel" ]; then
echo "" > "$HOME/.recently-used.xbel"
chmod 400 "$HOME/.recently-used.xbel"
if [ "$?" = "0" ]; then
zenity --title="Disabled" --info --text="The 'Recent Documents' menu item has been disabled."
else
zenity --title="Error" --error --text="There was an error disabling the 'Recent Documents' menu."
fi
elif [ -f "$HOME/.recently-used.xbel" ]; then
chmod 600 "$HOME/.recently-used.xbel"
if [ "$?" = "0" ]; then
zenity --title="Enabled" --info --text="The 'Recent Documents' menu item has been enabled."
else
zenity --title="Error" --error --text="There was an error enabling the 'Recent Documents' menu."
fi
else
zenity --title="Error" --error --text="It appears the file '$HOME/.recently-used.xbel' does not exist and could not be created."
fi
# Enable/Disable Recent Documents Menu in Gnome
if [ ! -f "$HOME/.recently-used" ]; then
echo "" > "$HOME/.recently-used.xbel"
chmod 600 "$HOME/.recently-used.xbel"
fi
if [ -w "$HOME/.recently-used.xbel" ]; then
echo "" > "$HOME/.recently-used.xbel"
chmod 400 "$HOME/.recently-used.xbel"
if [ "$?" = "0" ]; then
zenity --title="Disabled" --info --text="The 'Recent Documents' menu item has been disabled."
else
zenity --title="Error" --error --text="There was an error disabling the 'Recent Documents' menu."
fi
elif [ -f "$HOME/.recently-used.xbel" ]; then
chmod 600 "$HOME/.recently-used.xbel"
if [ "$?" = "0" ]; then
zenity --title="Enabled" --info --text="The 'Recent Documents' menu item has been enabled."
else
zenity --title="Error" --error --text="There was an error enabling the 'Recent Documents' menu."
fi
else
zenity --title="Error" --error --text="It appears the file '$HOME/.recently-used.xbel' does not exist and could not be created."
fi
保存到 $HOME/.gnome2/nautilus-scripts 目录,假设保存为 recent-doc 文件,并将其属性设置为:
$ chmod 755 recent-doc
这样就可以在 Nautilus 中用鼠标右键菜单,在脚本菜单项中打开上述脚本,进行“最近的文档”功能的开启与关闭的设定。
2009/10/30
使用 totem-pps 在 Ubuntu 下完美地观看 PPS 电影
我之前在 Ubuntu 的中文论坛里看到过不少有关使用一个 Totem 插件来观看 PPS 在线视频的帖子,而且我最近还注意到了 PPS 的官方下载页面上竟然多出了一个 Linux 版本的链接与相关安装说明。
本人作为一个热爱看中国电影的老外,只要闲着都会跑一趟图书馆去借一些中国片子。我得知有如此有用的 Totem 插件之后,就根据帖子里面的说明安装到我电脑上了。然而,我很快就发现安装上述插件的过程并非简单,需要我自己下载源代码,将其编译好。虽然我最终还是安装成功了,但是后来发现这个插件有不少缺陷,其中最主要的是你只能在 Totem 里用这个插件来浏览 PPS 所提供的在线视频而不能用浏览器直接上官方网站去找。插件的浏览界面很简单又超级慢,其电影的分类杂乱无章,也没有搜索电影功能。因此,我怎么都找不到我想看的片子,实在是太不好用了,还是算了吧!
既然在 Ubuntu 下收看在线视频如此的麻烦,所以我暂且在 Virtualbox 的虚拟机里安装了 XP 和 PPS,每次想看电影时我就会启动虚拟机,打开 PPS 后就能开始收看电影了。不过,由于我这用的是笔记本,所以每当我同时开着 Ubuntu 和 Windows,电脑就会变得非常热,内存占满,处理器忙不过来,以至于电影的画面质量大大降低,收看的体验大打折扣,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面临着如此大的困难,我今天又在谷歌上搜了一下,想知道有没有别的办法让我能够顺顺利利地看一些在线电影。令我吃惊的是,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上述插件的开发者都已经发布了一个新的版本,名叫 totem-pps。这次开发者还提供了一个 DEB 的软件包,让用户能摆脱十分复杂的手动安装过程。不仅如此,开发者还编了一个非常棒的 Greasemonkey 脚本。使用 Firefox 的用户安装这个脚本后便能直接到 PPS 的官方网站上去找电影看,只要点击电影的缩略图即可,视频将在 Firefox 的窗口里自动开始播放。
总之,totem-pps 这个插件使 Ubuntu 用户能享受到一个完美的,非常便捷的收看在线视频的体验。它的功能非常丰富,性能也很强,而且如果你将它与 Greasemonkey 并用的话,搜索到你最想看的电影已经不成一个问题了。有人感兴趣的话,可以按照下面的安装步骤,自己试一下这个非常棒的 Totem 插件。
如何安装:
先把 Mingming 的 Launchpad PPA 添加到你的软件源:
将下面两行添加到 /etc/apt/sources.list/totem-pps.list
deb http://ppa.launchpad.net/portis25/ppa/ubuntu karmic main deb-src http://ppa.launchpad.net/portis25/ppa/ubuntu karmic main
在终端中执行下面的命令来获取上述 PPA 源的密钥。
sudo apt-key adv --keyserver keyserver.ubuntu.com --recv-keys EF666E7B1E758171B82B7C5327F5B2C1B3EAC8D9
更新软件包列表:
sudo apt-get update
安装 totem-pps 和 totem-mozilla (Totem 的 Firefox 插件):
sudo apt-get install totem-pps totem-mozilla
在 Totem 里启用 totem-pps 插件:
打开 Totem(电影播放器),然后在菜单里面选:
编辑 –> 插件
在所打开的窗口里勾上 “PPS 浏览器” 此插件就可以了
在 Firefox 里安装 Greasemonkey 脚本:
你如果没有安装过 Greasemonkey,要先到此网页,安装后要重启 Firefox。
脚本的配置如下:
测试一下:
到 http://kan.pps.tv/ 找自己想看的电影并点开,等视频在 Firefox 的窗口中开始播放就行了。 (要等待视频缓冲完了才能开始看,等候时间根据自己的网速而定)
要想知道更多关于这个插件的开发,可以到它的Google Code页面去看看。
Linux/Unix 速查表 (Cheat sheet) 集锦
TechieBlogger 为 Linux/Unix 用户收集了 27 份速查表(Cheat sheet),涵盖 Linux 命令行、Linux 安全、Linux 管理、GNOME/KDE、sed/awk/vim 等内容,非常全面。
这些速查表可从 TechieBlogger 网站获取。
这些速查表可从 TechieBlogger 网站获取。
Linux 下通过蓝牙连手机 GPRS 拨号上网
现在的智能手机一般都有“猫”的功能。因此可以把你的手机当做一个无线猫来用。如果你的手机开通了 GPRS 流量包月,那么你拨号上网的流量也是算在这个里面的。因此还是很不错,上海 5 元包月有 30M 流量。
我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然后利用 PPP 拨号。手机是 Blackberry 8820,操作系统是 Debian Etch。笔记本是 Lenovo r61i。说一下设置的要点。
首先在 Debian 里面安装 bluez-utils 和 pppoe 软件,然后在硬件上打开你的蓝牙(一般笔记本有开关)。启动
打开手机的蓝牙,然后在电脑上执行
然后是配置 PPP 拨号。在 /etc/ppp/peers 里面建立文件 gprs,内容如下:
来自linuxtoy
我是通过蓝牙连接手机,然后利用 PPP 拨号。手机是 Blackberry 8820,操作系统是 Debian Etch。笔记本是 Lenovo r61i。说一下设置的要点。
首先在 Debian 里面安装 bluez-utils 和 pppoe 软件,然后在硬件上打开你的蓝牙(一般笔记本有开关)。启动
/etc/init.d/buletooth
服务,运行 hciconfig
命令,看看是否找到了蓝牙设备。打开手机的蓝牙,然后在电脑上执行
hcitool scan
命令,搜索你的手机,看看手机的蓝牙的 Mac 地址是多少。然后记下这个地址。配置到 /etc/bluetooth/rfcomm.conf 文件里面。重启电脑的蓝牙服务。然后是配置 PPP 拨号。在 /etc/ppp/peers 里面建立文件 gprs,内容如下:
/dev/rfcomm0 115200
connect '/usr/sbin/chat -v -f /etc/ppp/peers/chat-gprs'
crtscts
modem -detach
noccp
defaultroute
usepeerdns
noauth
ipcp-accept-remote
ipcp-accept-local
noipdefault
建立 /etc/ppp/peers/chat-gprs 文件,内容如下:'' ATZ OK
AT+CGDCONT=1,"IP","cmnet"
OK "ATD*99***1#"
CONNECT ''
建立好以后,执行 pon gprs
就能连上网络了。时间比较仓促,没精力慢慢写一个详细教程,有兴趣的人可以看看 这里,有什么问题可以留言里面讨论。来自linuxtoy
BlueProximity: 通过探测蓝牙设备的距离来锁住屏幕
BlueProximit通过探测一个蓝牙设备到笔记本的距离来执行一些命令,比如锁住屏幕等。
这个软件安装好第一次执行的时候,出现一个界面,设置好蓝牙设备的 Mac 地址和频道,以及要执行的命令。比如通过探测你的手机和你电脑的距离。当你的手机离你的电脑超过 7 米,时间超过 6 秒,就执行命令锁住屏幕。当你的手机距离你电脑 4 米以内,就解锁屏幕。
来自:http://linuxtoy.org/archives/blueproximity.html
2009/10/24
configure命令详解
–cache-file=FILE’configure’会在你的系统上测试存在的特性(或者bug!).为了加速随后进行的配置,测试的结果会存储在一个cache file里.当configure一个每个子树里都有’configure’脚本的复杂的源码树时,一个很好的cache file的存在会有很大帮助.
–help
输出帮助信息.即使是有经验的用户也偶尔需要使用使用’–help’选项,因为一个复杂的项目会包含附加的选项.例如,GCC包里的’configure’脚本就包含了允许你控制是否生成和在GCC中使用GNU汇编器的选项.
–no-create
’configure’中的一个主要函数会制作输出文件.此选项阻止’configure’生成这个文件.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演习(dry run),尽管缓存(cache)仍然被改写了.
–quiet
–silent
当’configure’进行他的测试时,会输出简要的信息来告诉用户正在作什么.这样作是因为’configure’可能会比较慢,没有这种输出的话用户将会被扔在一旁疑惑正在发生什么.使用这两个选项中的任何一个都会把你扔到一旁.(译注:这两句话比较有意思,原文是这样的:If there was no such output, the user would be left wondering what is happening. By using this option, you too can be left wondering!)
–version
打印用来产生’configure’脚本的Autoconf的版本号.
–prefix=PEWFIX
’–prefix’是最常用的选项.制作出的’Makefile’会查看随此选项传递的参数,当一个包在安装时可以彻底的重新安置他的结构独立部分. 举一个例子,当安装一个包,例如说Emacs,下面的命令将会使Emacs Lisp file被安装到”/opt/gnu/share”:
$ ./configure –prefix=/opt/gnu
–exec-prefix=EPREFIX
与’–prefix’选项类似,但是他是用来设置结构倚赖的文件的安装位置.编译好的’emacs’二进制文件就是这样一个问件.如果没有设置这个选项的话,默认使用的选项值将被设为和’–prefix’选项值一样.
–bindir=DIR
指定二进制文件的安装位置.这里的二进制文件定义为可以被用户直接执行的程序.
–sbindir=DIR
指定超级二进制文件的安装位置.这是一些通常只能由超级用户执行的程序.
–libexecdir=DIR
指定可执行支持文件的安装位置.与二进制文件相反,这些文件从来不直接由用户执行,但是可以被上面提到的二进制文件所执行.
–datadir=DIR
指定通用数据文件的安装位置.
–sysconfdir=DIR
指定在单个机器上使用的只读数据的安装位置.
–sharedstatedir=DIR
指定可以在多个机器上共享的可写数据的安装位置.
–localstatedir=DIR
指定只能单机使用的可写数据的安装位置.
–libdir=DIR
指定库文件的安装位置.
–includedir=DIR
指定C头文件的安装位置.其他语言如C++的头文件也可以使用此选项.
–oldincludedir=DIR
指定为除GCC外编译器安装的C头文件的安装位置.
–infodir=DIR
指定Info格式文档的安装位置.Info是被GNU工程所使用的文档格式.
–mandir=DIR
指定手册页的安装位置.
–srcdir=DIR
这个选项对安装没有作用.他会告诉’configure’源码的位置.一般来说不用指定此选项,因为’configure’脚本一般和源码文件在同一个目录下.
–program-prefix=PREFIX
指定将被加到所安装程序的名字上的前缀.例如,使用’–program-prefix=g’来configure一个名为’tar’的程序将会使安装的程序被命名为’gtar’.当和其他的安装选项一起使用时,这个选项只有当他被`Makefile.in’文件使用时才会工作.
–program-suffix=SUFFIX
指定将被加到所安装程序的名字上的后缀.
–program-transform-name=PROGRAM
这里的PROGRAM是一个sed脚本.当一个程序被安装时,他的名字将经过`sed -e PROGRAM’来产生安装的名字.
–build=BUILD
指定软件包安装的系统平台.如果没有指定,默认值将是’–host’选项的值.
–host=HOST
指定软件运行的系统平台.如果没有指定,将会运行`config.guess’来检测.
–target=GARGET
指定软件面向(target to)的系统平台.这主要在程序语言工具如编译器和汇编器上下文中起作用.如果没有指定,默认将使用’–host’选项的值.
–disable-FEATURE
一些软件包可以选择这个选项来提供为大型选项的编译时配置,例如使用Kerberos认证系统或者一个实验性的编译器最优配置.如果默认是提供这些特性,可以使用’–disable-FEATURE’来禁用它,这里’FEATURE’是特性的名字.例如:
$ ./configure –disable-gui
-enable-FEATURE[=ARG]
相反的,一些软件包可能提供了一些默认被禁止的特性,可以使用’–enable-FEATURE’来起用它.这里’FEATURE’是特性的名字.一个特性可能会接受一个可选的参数.例如:
$ ./configure –enable-buffers=128
`–enable-FEATURE=no’与上面提到的’–disable-FEATURE’是同义的.
–with-PACKAGE[=ARG]
在自由软件社区里,有使用已有软件包和库的优秀传统.当用’configure’来配置一个源码树时,可以提供其他已经安装的软件包的信息.例如,倚赖于Tcl和Tk的BLT器件工具包.要配置BLT,可能需要给’configure’提供一些关于我们把Tcl和Tk装的何处的信息:
$ ./configure –with-tcl=/usr/local –with-tk=/usr/local
‘–with-PACKAGE=no’与下面将提到的’–without-PACKAGE’是同义的.
–without-PACKAGE
有时候你可能不想让你的软件包与系统已有的软件包交互.例如,你可能不想让你的新编译器使用GNU ld.通过使用这个选项可以做到这一点:
$ ./configure –without-gnu-ld
–x-includes=DIR
这个选项是’–with-PACKAGE’选项的一个特例.在Autoconf最初被开发出来时,流行使用’configure’来作为Imake 的一个变通方法来制作运行于X的软件.’–x-includes’选项提供了向’configure’脚本指明包含X11头文件的目录的方法.
–x-libraries=DIR
类似的,’–x-libraries’选项提供了向’configure’脚本指明包含X11库的目录的方法.
在源码树中运行’configure’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不好的.一个由’configure’产生的良好的’Makefile’可以构筑源码属于另一棵树的软件包.在一个独立于源码的树中构筑派生的文件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派生的文件,如目标文件,会凌乱的散布于源码树.这也使在另一个不同的系统或用不同的配置选项构筑同样的目标文件非常困难.建议使用三棵树:一棵源码树(source tree),一棵构筑树(build tree),一棵安装树(install tree).这里有一个很接近的例子,是使用这种方法来构筑GNU malloc包:
$ gtar zxf mmalloc-1.0.tar.gz
$ mkdir build && cd build
$ ../mmalloc-1.0/configure
creating cache ./config.cache
checking for gcc… gcc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gcc ) works… yes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gcc ) is a cross-compiler… no
checking whether we are using GNU C… yes
checking whether gcc accepts -g… yes
checking for a BSD compatible install… /usr/bin/install -c
checking host system type… i586-pc-linux-gnu
checking build system type… i586-pc-linux-gnu
checking for ar… ar
checking for ranlib… ranlib
checking how to run the C preprocessor… gcc -E
checking for unistd.h… yes
checking for getpagesize… yes
checking for working mmap… yes
checking for limits.h… yes
checking for stddef.h… yes
updating cache ../config.cache
creating ./config.status
这样这棵构筑树就被配置了,下面可以继续构筑和安装这个包到默认的位置’/usr/local’:
$ make all && make install
一个软件包通过编译源代码安装后,如何完全的卸载??
如果原先的source还在的话,很多source的Makefile都有写uninstall规则,直接在Souce里make uninstall就可行,不过碰到无良作者没写的,那一句一句看Makefile里install部分他都干了些什么,然后挨个删除。
如果source没了…..那就一边郁闷吧
到目前为止, 我装的都可以make uninstall…….
(因为总是不小心装错地方, 结果就make uninstall&&make clean,然后重新configure……)
linux下软件的基本安装和卸载
Linux软件的安装和卸载一直是困扰许多新用户的难题。在Windows中,我们可以使用软件自带的安装卸载程序或在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来实现。与其相类似,在Linux下有一个功能强大的软件安装卸载工具,名为 RPM。它可以用来建立、安装、查询、更新、卸载软件。该工具是在命令行下使用的。在Shell的提示符后输入rpm,就可获得该命令的帮助信息。
软件的安装
Linux下软件的安装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安装文件名为xxx.tar.gz;另一种安装文件名为xxx.i386.rpm。以第一种方式发行的软件多为以源码形式发送的;第二种方式则是直接以二进制形式发送的。
对于第一种,安装方法如下:
1 .首先,将安装文件拷贝至你的目录中。例如,如果你是以root身份登录上的,就将软件拷贝至/root中。
#cp xxx.tar.gz /root
2 .由于该文件是被压缩并打包的,应对其解压缩。命令为:
#tar xvzf filename.tar.gz 如果是filename.tar.bz2格式的,应该是tar jxvf filename.tar.bz2来解压
3. 执行该命令后,安装文件按路径,解压缩在当前目录下。用ls命令可以看到解压缩后的文件。通常在解压缩后产生的文件中,有“Install”的文件。该文件为纯文本文件,详细讲述了该软件包的安装方法。
4.执行解压缩后产生的一个名为configure的可执行脚本程序。它是用于检查系统是否有编译时所需的库,以及库的版本是否满足编译的需要等安装所需要的系统信息。为随后的编译工作做准备。命令为: #./configure
如果您想把软件安装到指定目录,应该用#./configure –prefix=/您自己指定的目录,比如我想把一个mlterm安装到/opt/mlterm目录中,应该如下输入
#./configure –prefix=/opt/mlterm
5.检查通过后,将生成用于编译的MakeFile文件。此时,可以开始进行编译了。编译的过程视软件的规模和计算机性能的不同,所耗费的时间也不同。命令为: #make。
6.成功编译后,键入如下的命令开始安装:
#make install
7.安装完毕,应清除编译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文件和配置过程中产生的文件。键入如下命令:
#make clean
#make distclean
至此,软件的安装结束。
对于第二种,其安装方法要简单得多。
同第一种方式一样,将安装文件拷贝至你的目录中。然后使用rpm来安装该文件。命令如下:
#rpm -i filename.i386.rpm
rpm将自动将安装文件解包,并将软件安装到缺省的目录下。并将软件的安装信息注册到rpm的数据库中。参数i的作用是使rpm进入安装模式。
软件的卸载
1.软件的卸载主要是使用rpm来进行的。卸载软件首先要知道软件包在系统中注册的名称。键入命令:
#rpm -q -a
即可查询到当前系统中安装的所有的软件包。
2. 确定了要卸载的软件的名称,就可以开始实际卸载该软件了。键入命令:
#rpm -e [package name]
即可卸载软件。参数e的作用是使rpm进入卸载模式。对名为[package name]的软件包进行卸载。由于系统中各个软件包之间相互有依赖关系。如果因存在依赖关系而不能卸载,rpm将给予提示并停止卸载。你可以使用如下的命令来忽略依赖关系,直接开始卸载:
#rpm -e [package name] -nodeps
忽略依赖关系的卸载可能会导致系统中其它的一些软件无法使用
如果想知道rpm包安装到哪里了呢?
应该用 #rpm -ql [package name]
3.如何卸载用源码包安装的软件?
最好是看README和INSTALL ;一般的情况下都有说,但大多软件没有提供源码包的卸载方法;我们可以找到软件的安装点删除。主要看你把它安装在哪了。
比如:
如果安装软件时,指定个目录。这个问题也不会难;
比如用源码包安装gaim 的
#./configure –prefix=/opt/gaim
#make
#make install
如果安装mlterm
#./configure –prefix=/opt/mlterm
#make
#make install
把源码包安装的软件,都指定安装在 /opt目录中,这样不就知道了??
如果删除,就删除相应的软件目录;
有些软件要在解压安装目录中执行 make uninstall ,这样就卸载掉了.
原载: OwnLinux.cn
–help
输出帮助信息.即使是有经验的用户也偶尔需要使用使用’–help’选项,因为一个复杂的项目会包含附加的选项.例如,GCC包里的’configure’脚本就包含了允许你控制是否生成和在GCC中使用GNU汇编器的选项.
–no-create
’configure’中的一个主要函数会制作输出文件.此选项阻止’configure’生成这个文件.你可以认为这是一种演习(dry run),尽管缓存(cache)仍然被改写了.
–quiet
–silent
当’configure’进行他的测试时,会输出简要的信息来告诉用户正在作什么.这样作是因为’configure’可能会比较慢,没有这种输出的话用户将会被扔在一旁疑惑正在发生什么.使用这两个选项中的任何一个都会把你扔到一旁.(译注:这两句话比较有意思,原文是这样的:If there was no such output, the user would be left wondering what is happening. By using this option, you too can be left wondering!)
–version
打印用来产生’configure’脚本的Autoconf的版本号.
–prefix=PEWFIX
’–prefix’是最常用的选项.制作出的’Makefile’会查看随此选项传递的参数,当一个包在安装时可以彻底的重新安置他的结构独立部分. 举一个例子,当安装一个包,例如说Emacs,下面的命令将会使Emacs Lisp file被安装到”/opt/gnu/share”:
$ ./configure –prefix=/opt/gnu
–exec-prefix=EPREFIX
与’–prefix’选项类似,但是他是用来设置结构倚赖的文件的安装位置.编译好的’emacs’二进制文件就是这样一个问件.如果没有设置这个选项的话,默认使用的选项值将被设为和’–prefix’选项值一样.
–bindir=DIR
指定二进制文件的安装位置.这里的二进制文件定义为可以被用户直接执行的程序.
–sbindir=DIR
指定超级二进制文件的安装位置.这是一些通常只能由超级用户执行的程序.
–libexecdir=DIR
指定可执行支持文件的安装位置.与二进制文件相反,这些文件从来不直接由用户执行,但是可以被上面提到的二进制文件所执行.
–datadir=DIR
指定通用数据文件的安装位置.
–sysconfdir=DIR
指定在单个机器上使用的只读数据的安装位置.
–sharedstatedir=DIR
指定可以在多个机器上共享的可写数据的安装位置.
–localstatedir=DIR
指定只能单机使用的可写数据的安装位置.
–libdir=DIR
指定库文件的安装位置.
–includedir=DIR
指定C头文件的安装位置.其他语言如C++的头文件也可以使用此选项.
–oldincludedir=DIR
指定为除GCC外编译器安装的C头文件的安装位置.
–infodir=DIR
指定Info格式文档的安装位置.Info是被GNU工程所使用的文档格式.
–mandir=DIR
指定手册页的安装位置.
–srcdir=DIR
这个选项对安装没有作用.他会告诉’configure’源码的位置.一般来说不用指定此选项,因为’configure’脚本一般和源码文件在同一个目录下.
–program-prefix=PREFIX
指定将被加到所安装程序的名字上的前缀.例如,使用’–program-prefix=g’来configure一个名为’tar’的程序将会使安装的程序被命名为’gtar’.当和其他的安装选项一起使用时,这个选项只有当他被`Makefile.in’文件使用时才会工作.
–program-suffix=SUFFIX
指定将被加到所安装程序的名字上的后缀.
–program-transform-name=PROGRAM
这里的PROGRAM是一个sed脚本.当一个程序被安装时,他的名字将经过`sed -e PROGRAM’来产生安装的名字.
–build=BUILD
指定软件包安装的系统平台.如果没有指定,默认值将是’–host’选项的值.
–host=HOST
指定软件运行的系统平台.如果没有指定,将会运行`config.guess’来检测.
–target=GARGET
指定软件面向(target to)的系统平台.这主要在程序语言工具如编译器和汇编器上下文中起作用.如果没有指定,默认将使用’–host’选项的值.
–disable-FEATURE
一些软件包可以选择这个选项来提供为大型选项的编译时配置,例如使用Kerberos认证系统或者一个实验性的编译器最优配置.如果默认是提供这些特性,可以使用’–disable-FEATURE’来禁用它,这里’FEATURE’是特性的名字.例如:
$ ./configure –disable-gui
-enable-FEATURE[=ARG]
相反的,一些软件包可能提供了一些默认被禁止的特性,可以使用’–enable-FEATURE’来起用它.这里’FEATURE’是特性的名字.一个特性可能会接受一个可选的参数.例如:
$ ./configure –enable-buffers=128
`–enable-FEATURE=no’与上面提到的’–disable-FEATURE’是同义的.
–with-PACKAGE[=ARG]
在自由软件社区里,有使用已有软件包和库的优秀传统.当用’configure’来配置一个源码树时,可以提供其他已经安装的软件包的信息.例如,倚赖于Tcl和Tk的BLT器件工具包.要配置BLT,可能需要给’configure’提供一些关于我们把Tcl和Tk装的何处的信息:
$ ./configure –with-tcl=/usr/local –with-tk=/usr/local
‘–with-PACKAGE=no’与下面将提到的’–without-PACKAGE’是同义的.
–without-PACKAGE
有时候你可能不想让你的软件包与系统已有的软件包交互.例如,你可能不想让你的新编译器使用GNU ld.通过使用这个选项可以做到这一点:
$ ./configure –without-gnu-ld
–x-includes=DIR
这个选项是’–with-PACKAGE’选项的一个特例.在Autoconf最初被开发出来时,流行使用’configure’来作为Imake 的一个变通方法来制作运行于X的软件.’–x-includes’选项提供了向’configure’脚本指明包含X11头文件的目录的方法.
–x-libraries=DIR
类似的,’–x-libraries’选项提供了向’configure’脚本指明包含X11库的目录的方法.
在源码树中运行’configure’是不必要的同时也是不好的.一个由’configure’产生的良好的’Makefile’可以构筑源码属于另一棵树的软件包.在一个独立于源码的树中构筑派生的文件的好处是很明显的:派生的文件,如目标文件,会凌乱的散布于源码树.这也使在另一个不同的系统或用不同的配置选项构筑同样的目标文件非常困难.建议使用三棵树:一棵源码树(source tree),一棵构筑树(build tree),一棵安装树(install tree).这里有一个很接近的例子,是使用这种方法来构筑GNU malloc包:
$ gtar zxf mmalloc-1.0.tar.gz
$ mkdir build && cd build
$ ../mmalloc-1.0/configure
creating cache ./config.cache
checking for gcc… gcc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gcc ) works… yes
checking whether the C compiler (gcc ) is a cross-compiler… no
checking whether we are using GNU C… yes
checking whether gcc accepts -g… yes
checking for a BSD compatible install… /usr/bin/install -c
checking host system type… i586-pc-linux-gnu
checking build system type… i586-pc-linux-gnu
checking for ar… ar
checking for ranlib… ranlib
checking how to run the C preprocessor… gcc -E
checking for unistd.h… yes
checking for getpagesize… yes
checking for working mmap… yes
checking for limits.h… yes
checking for stddef.h… yes
updating cache ../config.cache
creating ./config.status
这样这棵构筑树就被配置了,下面可以继续构筑和安装这个包到默认的位置’/usr/local’:
$ make all && make install
一个软件包通过编译源代码安装后,如何完全的卸载??
如果原先的source还在的话,很多source的Makefile都有写uninstall规则,直接在Souce里make uninstall就可行,不过碰到无良作者没写的,那一句一句看Makefile里install部分他都干了些什么,然后挨个删除。
如果source没了…..那就一边郁闷吧
到目前为止, 我装的都可以make uninstall…….
(因为总是不小心装错地方, 结果就make uninstall&&make clean,然后重新configure……)
linux下软件的基本安装和卸载
Linux软件的安装和卸载一直是困扰许多新用户的难题。在Windows中,我们可以使用软件自带的安装卸载程序或在控制面板中的“添加/删除程序”来实现。与其相类似,在Linux下有一个功能强大的软件安装卸载工具,名为 RPM。它可以用来建立、安装、查询、更新、卸载软件。该工具是在命令行下使用的。在Shell的提示符后输入rpm,就可获得该命令的帮助信息。
软件的安装
Linux下软件的安装主要有两种不同的形式。第一种安装文件名为xxx.tar.gz;另一种安装文件名为xxx.i386.rpm。以第一种方式发行的软件多为以源码形式发送的;第二种方式则是直接以二进制形式发送的。
对于第一种,安装方法如下:
1 .首先,将安装文件拷贝至你的目录中。例如,如果你是以root身份登录上的,就将软件拷贝至/root中。
#cp xxx.tar.gz /root
2 .由于该文件是被压缩并打包的,应对其解压缩。命令为:
#tar xvzf filename.tar.gz 如果是filename.tar.bz2格式的,应该是tar jxvf filename.tar.bz2来解压
3. 执行该命令后,安装文件按路径,解压缩在当前目录下。用ls命令可以看到解压缩后的文件。通常在解压缩后产生的文件中,有“Install”的文件。该文件为纯文本文件,详细讲述了该软件包的安装方法。
4.执行解压缩后产生的一个名为configure的可执行脚本程序。它是用于检查系统是否有编译时所需的库,以及库的版本是否满足编译的需要等安装所需要的系统信息。为随后的编译工作做准备。命令为: #./configure
如果您想把软件安装到指定目录,应该用#./configure –prefix=/您自己指定的目录,比如我想把一个mlterm安装到/opt/mlterm目录中,应该如下输入
#./configure –prefix=/opt/mlterm
5.检查通过后,将生成用于编译的MakeFile文件。此时,可以开始进行编译了。编译的过程视软件的规模和计算机性能的不同,所耗费的时间也不同。命令为: #make。
6.成功编译后,键入如下的命令开始安装:
#make install
7.安装完毕,应清除编译过程中产生的临时文件和配置过程中产生的文件。键入如下命令:
#make clean
#make distclean
至此,软件的安装结束。
对于第二种,其安装方法要简单得多。
同第一种方式一样,将安装文件拷贝至你的目录中。然后使用rpm来安装该文件。命令如下:
#rpm -i filename.i386.rpm
rpm将自动将安装文件解包,并将软件安装到缺省的目录下。并将软件的安装信息注册到rpm的数据库中。参数i的作用是使rpm进入安装模式。
软件的卸载
1.软件的卸载主要是使用rpm来进行的。卸载软件首先要知道软件包在系统中注册的名称。键入命令:
#rpm -q -a
即可查询到当前系统中安装的所有的软件包。
2. 确定了要卸载的软件的名称,就可以开始实际卸载该软件了。键入命令:
#rpm -e [package name]
即可卸载软件。参数e的作用是使rpm进入卸载模式。对名为[package name]的软件包进行卸载。由于系统中各个软件包之间相互有依赖关系。如果因存在依赖关系而不能卸载,rpm将给予提示并停止卸载。你可以使用如下的命令来忽略依赖关系,直接开始卸载:
#rpm -e [package name] -nodeps
忽略依赖关系的卸载可能会导致系统中其它的一些软件无法使用
如果想知道rpm包安装到哪里了呢?
应该用 #rpm -ql [package name]
3.如何卸载用源码包安装的软件?
最好是看README和INSTALL ;一般的情况下都有说,但大多软件没有提供源码包的卸载方法;我们可以找到软件的安装点删除。主要看你把它安装在哪了。
比如:
如果安装软件时,指定个目录。这个问题也不会难;
比如用源码包安装gaim 的
#./configure –prefix=/opt/gaim
#make
#make install
如果安装mlterm
#./configure –prefix=/opt/mlterm
#make
#make install
把源码包安装的软件,都指定安装在 /opt目录中,这样不就知道了??
如果删除,就删除相应的软件目录;
有些软件要在解压安装目录中执行 make uninstall ,这样就卸载掉了.
原载: OwnLinux.cn
解决 Windows 、 Mac 和 Ubuntu 时间不一致的问题
最近帮朋友装了 Windows 7 、 Mac 还有 Ubuntu 。朋友在切换操作系统的时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Windows 、 Mac 和 Ubuntu 的时间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在 Windows 中把时间设置正确了过后,在 Ubuntu 和 Mac 中的时间又不一样了,在 Ubuntu 和 Mac 中把时间设置正确后进入 Windows 后,时间又不一致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Windows 、 Mac 和 Ubuntu 它们在默认情况下看待硬件时间(主板上的BOIS显示的时间)的方式不一样。 知道了问题存在的原因,我们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个是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关于时间的概念
Windows 与 Mac/Linux 缺省看待系统硬件时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 Windows把系统硬件时间当作本地时间(local time),即操作系统中显示的时间跟BIOS中显示的时间是一样的。
* Linux/Unix/Mac把硬件时间当作 UTC,操作系统中显示的时间是硬件时间经过换算得来的,比如说北京时间是GMT+8,则系统中显示时间是硬件时间+8。
这样,当PC中同时有多系统共存时,就出现了问题。假如你的mac和WindowsXP中设置的时区都为北京时间东八区,而你在mac中把当前系统时间更改为9:00AM。则此时硬件中存储的实际是UTC时间1:00AM。这时你重启进入Windows后,你会发现windows系统中显示的时间是1:00AM,比mac中慢了八个小时。同理,你在Windows中更改或用网络同步了系统时间后,再到Ubuntu中去看,系统就会快了8小时。在实行夏令时的地区,情况可能会更复杂些。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有几种,可让 Mac 和 Ubuntu 不使用 UTC 时间与 Windows 保持一致。但这样改就相对复杂,而且要修改 Mac 和 Ubuntu 两个系统(Linux/Unix/Mac都是把硬件时间当作 UTC)。建议修改 Windows 对硬件时间的对待方式,这样只在 Windows 上修改后就无需在 Mac 和 Ubuntu 上设置了。
解决方法:
让 Windows 把硬件时间当作 UTC
开始->运行->CMD,打开命令行程序(Vista则要以管理员方式打开命令行程序方可有权限访问注册表),在命令行中输入下面命令并回车
修改 Mac 和 Ubuntu 不使用UTC的时间也比较简单只需要输入几条命令,若要通过修改 Mac 和 Ubuntu 的时间来与 Windows 保持一致相对复杂,这里就不细谈。
原载: OwnLinux.cn
这个是一个关于时间的问题,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关于时间的概念
UTC即Universal Time Coordinated,协调世界时
GMT即Greenwich Mean Time,格林尼治平时
Windows 与 Mac/Linux 缺省看待系统硬件时间的方式是不一样的:
* Windows把系统硬件时间当作本地时间(local time),即操作系统中显示的时间跟BIOS中显示的时间是一样的。
* Linux/Unix/Mac把硬件时间当作 UTC,操作系统中显示的时间是硬件时间经过换算得来的,比如说北京时间是GMT+8,则系统中显示时间是硬件时间+8。
这样,当PC中同时有多系统共存时,就出现了问题。假如你的mac和WindowsXP中设置的时区都为北京时间东八区,而你在mac中把当前系统时间更改为9:00AM。则此时硬件中存储的实际是UTC时间1:00AM。这时你重启进入Windows后,你会发现windows系统中显示的时间是1:00AM,比mac中慢了八个小时。同理,你在Windows中更改或用网络同步了系统时间后,再到Ubuntu中去看,系统就会快了8小时。在实行夏令时的地区,情况可能会更复杂些。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也有几种,可让 Mac 和 Ubuntu 不使用 UTC 时间与 Windows 保持一致。但这样改就相对复杂,而且要修改 Mac 和 Ubuntu 两个系统(Linux/Unix/Mac都是把硬件时间当作 UTC)。建议修改 Windows 对硬件时间的对待方式,这样只在 Windows 上修改后就无需在 Mac 和 Ubuntu 上设置了。
解决方法:
让 Windows 把硬件时间当作 UTC
开始->运行->CMD,打开命令行程序(Vista则要以管理员方式打开命令行程序方可有权限访问注册表),在命令行中输入下面命令并回车
Reg add HKLM\SYSTEM\CurrentControlSet\Control\TimeZoneInformation /v RealTimeIsUniversal /t REG_DWORD /d 1
修改 Mac 和 Ubuntu 不使用UTC的时间也比较简单只需要输入几条命令,若要通过修改 Mac 和 Ubuntu 的时间来与 Windows 保持一致相对复杂,这里就不细谈。
原载: OwnLinux.cn
2009/10/19
CPU-G: CPU-Z for Linux
CPU-Z 是 Windows 平台上一款比较有名的获取 CPU 相关信息的软件,CPU-G 与之相似,不过它是为咱们 Linux 用户而准备的。利用 CPU-G,你可以了解 CPU、主板、内存等方面的硬件信息。
CPU-G 使用 Python 语言写成,在下载并解包后,可通过以下指令执行:
./cpu-g
你可以从 CPU-G 的项目主页下载其 Tarball 包。
Couturier: 合并 PDF 文档
Couturier,一个简单的图形化工具,用于在 Linux 下将多个 PDF 或图像文档合并在一起,包括拖曳支持、重新排序、加密等额外功能。
Couturier 提供有源码包和 DEB 二进制包,它们可从 GTK-APPS 网站下载。
解决英文环境 Opera 中文字体问题
{ 撰文/Yunkwan }
这是我遇到的问题,具体情况 ClickHere,看看截图。这问题缠绕我几天了~ 今天 @Thruth 在 Gtalk 技术支持~ 终于解决问题~
解决方法:
修改 /usr/share/opera/defaults/font.ini
找到 ; Chinese fonts
这项,然后把字体改为你要的中文字体。family:WenQuanYi Micro Hei=chinese-s excellent try-first (只需要修改这个)
下面这两行都在开头,加 ";" 来注释掉;family:WenQuanYi Zen Hei=chinese-s verygood try-first
;family:文鼎PL简报宋|AR PL UMing*|AR PL SungtiL GB=chinese-s good try-first
然后,还有一件必需要做的事!!!就是把下面的日文、韩文都用" ; "注释掉。;Japanese fonts
;family:IPA*=japanese excellent try-first
;family:kochi*=japanese good try-first
;family:VL*=japanese verygood try-first
;Korean fonts
;family:baekmuk gulim|undotum=korean sans-serif excellent try-first
;family:baekmuk batang|unbatang=korean serif verygood
;family:baekmuk dotum=korean sans-serif good
;family:ungungseo|unshinmun=korean serif good
;family:baekmuk*|un*=korean
然后,保存,重启 Opera 就可以了。现象的原因:
Opera 把中文用韩日字体显示出来,那么字体当然会怪怪的喇~ Opera 本身的缺憾是分不出中日韩字体,所以,如果没有注释掉韩日字体, 即便你设置好了中文字体,字体奇怪的问题也会照样出现。
我 Google 了一下,没有什么人在 Opera 9 以后,遇到中文字体的问题,是因为,Opera 默认是能够使用系统的中文字体。
但为什么我却会遇到这个问题呢? 原因说不清,但可能性有以下几个:
- 英文环境
- 系统默认字体使用英文字体。
- 系统默认字体为 Sans,然后,通过 ~/.fonts.conf 来调配字体使用的优先级~ 首选是纯英文字体,次选才是中文字体
{ Source. Thanks Yunkwan. }
FeedingBottle——体积小巧的 Aircrack-ng GUI
{ 撰文/Vegeta }
Beini:一个基于 Tiny Core Linux 搭建的无线网络安全测试系统。 FeedingBottle:运行在 Beini 系统上的 Aircrack-ng 工具包的 GUI。
说起 Aircrack-ng 工具包的 GUI,人们自然会想到用 Java 编写的 Spoonwep,但庞大的 JRE 比 Beini 一套系统还大……Beini 当前的尺寸仅仅为 20M。
FeedingBottle 是由 FLTK (Fast Light Tool Kit) 编写的,体积小巧,放在 Beini(Tiny Core Linux)中再合适不过了。当前版本为 2.0RC1。
关于 Tiny Core Linux 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http://tinycorelinux.com
关于 Beini 的更多信息,请访问:
订阅:
博文 (Atom)